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5-20
宫晶堃,男,54岁,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受访者简介:
1982年从沈阳机电学院电机专业毕业后进入哈尔滨电机厂任生产处调度员、计划员,此后30余年间,先后任哈尔滨电机厂生产处副科长、副处长、水电分厂副厂长、厂长,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2000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为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总经理,2006年任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2009年被更名为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简称“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党的十七大代表,黑龙江省委候补委员,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工业经济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以及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赵忠贤 摄
2012年3月22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向家坝800兆瓦机组导水机构叫响世界
哈电集团制造的世界首台AP1000三代核电三门1号汽轮机组发运
哈电荣耀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是由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6项沿革发展而来,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设备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是中央管理的53户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哈电集团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苏雄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2.5万千瓦火电机组(锅炉、汽轮机、发电机)。
新安江7.25万千瓦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成功研制,开创了中国发电设备自主设计制造的先河。
自主研发的葛洲坝12.5万千瓦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和21万千瓦汽轮机首获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实现中国制造的大型发电设备首次走向世界,并保持着当今中国出口单机容量最大机组的纪录。
中国第一台舰艇核动力汽轮机、主泵电机成功服役。
60万千瓦、100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成功问世。
三峡右岸70万千瓦机组的成功投运,开创了中国巨型水电机组自主设计制造的新纪元。“十一五”期间,哈电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7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利润总额8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正式签订合同额233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发电设备产量1.4亿万千瓦,是“十五”期间的3倍。“十一五”期间发电设备总量超过前55年的总和,营业收入总量接近前55年的2倍,利润总额总量是前55年的2.7倍;营业收入从2006年开始跃上300亿元台阶,连续7年始终保持在300亿元以上水平。“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有效专利授权258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是“十五”期间的7.4倍,三峡大型水电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哈电集团位列2011中国企业500强282位、2011中国机械500强第13位和中国节能减排20佳企业。主要成员企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均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中国最好,世界一流。”
这是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下称“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宫晶堃为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他同时还为企业许下了“打造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动力航母”的发展愿景。
“最好”、“一流”、“世界”、“航母”,乍一看这些关键词人们不禁会提出疑问: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儿大啊?借用《英雄儿女》中的一句台词:他的豪迈气概从哪里来?
然而,当你走进有着60余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哈电集团,走近宫晶堃之后你会发现,这话说得一点儿都不大。
转型:豪迈的动力
[关键词] “老大哥” 经济危机 多电并举 相关多元化
在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大家都称哈电集团为“老大哥”。宫晶堃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哈电集团是我国建设的最早的发电设备制造业企业。
1951年,共和国的第一台电机在当时的哈尔滨电机厂发出春雷般的轰鸣。正是因为这第一声轰鸣,哈电集团被誉为共和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长子”。
“称呼‘老大哥’那是人家在跟我们客气。”宫晶堃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努力做好企业,才能无愧于“长子”“老大哥”这个称谓。
作为中国发电设备行业的“长子”,哈电集团曾经创造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历史上的多个“第一”,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率都保持着高增长。然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很快波及到了电力行业。电力需求的压缩,加之国家优化电源结构,使得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饱受订单减少、竞争加剧、合同执行风险加大等诸多风险的困扰。
尽管环境严酷,哈电集团却逆势而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要想剖析这段逆势发展成果的由来,就必须从宫晶堃担任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开始说起。
2006年,宫晶堃开始执掌哈电集团。
上任之初,宫晶堃提出哈电集团要“做强、做大、做久”。
“做强依靠文化,做大依靠管理,做久依靠文化。‘强’是企业坚实的基础,‘大’是企业美好的愿景,‘久’是企业不变的追求。”宫晶堃说,夯实了基础做大企业,就需要扩延。这种扩延不仅包括主业的扩张和延伸,也包括围绕主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张,即相关多元化。
宫晶堃勾画出的路线图是从提高运营质量入手,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低成本扩张之路,以此不断拓宽企业发展的途径。
他在科学分析经济形势、全面梳理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确定了“打造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动力航母”的发展愿景,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那段时间,宫晶堃瞄准世界能源发展前沿,不断地思考着哈电集团的转型问题。2008年冬春之交的那场史无前例的雨雪冰冻灾害犹如一针催化剂,让国家加快了核电、风电等新能源的建设,也促使火电设备占产量较大比例的哈电集团加快了结构转变的脚步。
在宫晶堃的主导之下,哈电集团大力发展核电产业,先后成立了哈电动装公司、哈电阀门公司、北京核电设备设计院,并举全集团之力充实秦皇岛核电基地,承接了世界首台AP1000三代核电制造和AP1000核电主泵电机(被称为核电心脏)国产化研制等国家重点任务,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抢抓核电市场的同时,哈电集团的风电产业也是稳步发展。2009年,哈电集团成功重组昆明电机厂,积极打造立足我国西南、辐射东南亚的水电制造基地。通过为佳电股份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实施积极有效的管控,使其生产经营势头一路上行并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经过60年的发展,由哈电集团直接提供制造的发电设备累计已经超过了2亿千瓦,随着岁月的更迭,它们已经陆续到了维修服务期。宫晶堃敏锐地捕捉到了发电设备售后服务的广阔市场空间。
针对这个市场,宫晶堃决定,发挥哈电集团技术资源优势,整合企业电站服务业务和资源,通过成立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公司,打造电站维护服务的4S店。通过开拓电站维修服务,哈电集团实现了由“卖产品”向“卖服务”并举的转变,实现了由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变局部服务为全面服务的“进化”。
为了全面提升哈电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宫晶堃将国务院国资委业绩考核要求与经济运行管控有机结合,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强化了价值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的情况下,利润总额增长达到了16%。哈电集团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集团管控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协调运营能力不断提高,集团整体合力、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部分企业连续多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哈电集团产业已经由黑龙江拓展到河北、四川、云南、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多电并举”为主的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水电、煤电、气电、核电、风电、舰船动力装置和电站成套工程等主导产品竞争优势不断提升,部分产品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水电占国内市场1/2,煤电占国内市场1/3以上,气电占国内市场的45%以上,核电设计年生产百万千瓦等级设备4台(套)/500万千瓦,风电规划年产大容量风电整机320套,舰船动力设备具备批量生产3种10台套的能力,电站成套设备交钥匙工程获得ISO9001及美国FMRC认证,承建了数十个国外和一系列国内电站工程总承包项目和交钥匙工程,产品遍布世界20余个国家。
科技:豪迈的底气
[关键词]:科技发展规划 “师途”与“仕途” 三峡模式
科技的大步跨越,为哈电集团增添了豪迈的底气。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哈电集团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三峡模式”,他们用7年时间完成了从分包商向独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转变。这一成功的典范,得到了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及权威部门的高度评价。在三峡右岸的招标过程中,哈电集团独立投标,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与强者同台竞技,与狼共舞。
2008年5月,哈电集团的大型发电设备项目进入了俄罗斯市场,这也是中国的大型发电设备首次进入俄罗斯。这是一次划时代意义的进军,1951年依托前苏联技术起步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已经拉开了产品反向出口的序幕。
从“技术援建”到“反向出口”,60多年间,哈电集团从未放松过在科学技术上的开拓和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作为从电机专业毕业,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机行业的宫晶堃来说,他非常清楚科技的发展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06年宫晶堃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班子成员和所属企业的主要领导到用户和同行企业走访学习。宫晶堃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发展战略,只有坚持推进科技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哈电集团整体上与跨国公司还有差距,国内同行企业也紧追不舍,因此必须走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在科研开发、人才储备、技术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保持企业发展的动力。”宫晶堃说。
宫晶堃始终把企业科技进步放在首要位置并持续大力推进。他主抓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科技发展战略,即“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遵循‘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博采众长、创新跨越’的技术路线,通过‘建体系、换机制、投资金’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效清洁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发电设备生产与进步的关键技术上,实施重点突破,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宫晶堃经过深入基层调研,与领导班子研究探讨,最终确定了企业科技发展目标,即“为哈电集团持续、快速发展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建成一批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科研试验基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提高系统设计、系统成套(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寿命周期服务能力。拥有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重点产品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使哈电集团的整体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培养造就一批领军型科技人才的目标,宫晶堃着力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畅通科技人才的发展渠道,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同时,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建立了非领导职务晋升序列(包括集团级技术专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主任工程师序列等),积极倡导并推进“不走仕途走师途”,着力拓展技术人才成长和发展途径;大力培养、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才,注意发挥老专家、资深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激励年轻同志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允许和宽容创新中的失败;坚持市场化方向,注重业绩与成果,建立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市场化调节机制和多元化分配考核机制,充分体现效益导向和业绩导向,科技人员的收入同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挂钩,有效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在,哈电集团有着一张令他们无比自豪的科研力量清单:
哈电集团现拥有科技人才5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2人,高级职称及以上1200多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700余人。与此同时,哈电集团还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与这张科技力量清单相对应的是一张成果清单:
宫晶堃在担任哈电集团主要领导期间,企业正值全面合作提升期,他和班子成员瞄准发电设备国际领先技术,不断加大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先后引进9FA重型燃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制造技术、60万千瓦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技术、60万及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技术、30万千瓦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以及高压加热器、除氧器、冷凝器技术、湿法脱硫和脱硝技术等。合作生产了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三峡左岸机组;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沁北6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玉环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形成的2个系列的10万~30万千瓦等级的CFB环保锅炉,占据着国内50%以上的市场并实现出口,30万千瓦等级大容量CFB锅炉成为国内的示范工程,保持了在清洁煤燃烧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设计制造了65万千瓦秦山核电汽轮机发电机组;试制成功国产首台100万千瓦核电站汽水分离再热器;制造完成了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山西大同60万千瓦空冷汽轮机;合作制造了5台4.5万千瓦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十一五”期间,哈电集团科技投入累计7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有效专利授权258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是“十五”期间的7.4倍。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哈电集团年度科技投入均在20亿元左右,占到集团营业收入的5%~6%。完成重点科研课题500余项,承担了100万千瓦超超临界褐煤锅炉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F级中低热值燃气轮机关键技术与整机设计研究、IGCC废热锅炉等9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
2011年,哈电集团“超超临界100万千瓦火电重大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弯扭叶片关键技术研究及在大型汽轮机中的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压三相感应电动机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获得AP1000压力容器、蒸发器、主泵、爆破阀等15项核岛关键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使用权。全年获得有效专利授权11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项)。哈电集团荣获2008年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成为十家“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奖”企业之一,2011年成为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企业。
2012年,哈电集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全年完成科技投入18.1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项;“三峡空冷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研制”和“实现无燃油燃煤电厂的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863计划项目“镍基合金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术及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和“1000MW水力发电机组研究”3项子课题通过验收;自主设计的CAP1400核电汽轮机突破关键技术问题;成功突破8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机自主研制瓶颈。
责任:豪迈的心声
[关键词] 社会责任 经济责任 政治责任
2010年、2011年,哈电集团在宫晶堃的主导下连续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两份报告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综合评级均为四星(优秀)。
一家企业连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意味何在?
“我们是国企,我们是中央管理的53户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在肩负着企业发展责任的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有超越企业自身的商业目标,那就是注重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宫晶堃说:“哈电集团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既是总结和展示哈电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成果,更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一如既往地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公众展现哈电集团良好企业形象的庄严承诺。”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宫晶堃亲自带领一个包括有14名医务人员在内的赈灾慰问团队,带着500万元赈灾义捐善款、20余万元医疗物资,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第一线东方电气集团,冒着6级余震的生命危险进驻20余天,救助2000余名伤患,表达了3万多哈电人的祈祷、祝福和无疆大爱。中央电视台马斌读报栏目对此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哈电集团向自己的竞争对手施救,这是哈电集团社会责任的升华!”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企业办社会职能、厂办大集体企业等历史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资金需求量和工作难度都非常巨大,一直是各国有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宫晶堃说,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当时就是企业的责任所在,保一方稳定,这些人员是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如今安置解决好这些问题同样是哈电集团不可推卸的责任。他针对哈电集团的实际情况,带领班子成员正确认识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历史性和特殊性,深刻理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客观认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的思路,坚持“推进要快、组织要细、效果要实、考核要严”的原则,克服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改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发电设备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柱型产业,其产品设计能耗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决定了社会总能耗水平。为社会提供环保、高效、节能的产品,是哈电集团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宫晶堃带领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一方面大力推进企业自身节能减排工作,不断降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大型、高效、环保、节能发电设备。2009年,哈电集团获得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企业称号。2011年,哈电集团火电等常规产品比例下降到56%,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品比例提高到18%,海外订单比例近半,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比例逐步提高。其中,出产的汽轮发电机60万千瓦以上达到54%,汽轮机60万千瓦以上达到56%,锅炉60万千瓦以上达到55%。单位能耗同比下降10%,SO2、COD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在宫晶堃看来,央企应当肩负起三重责任,除了前面的“社会责任”外,还应肩负起“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指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历史赋予央企的使命。”宫晶堃告诉记者,即使是在经济危机余波未平的2009年,哈电集团也坚定地完成了这个“经济责任”。而“经济责任”的完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哈电人承担起的“政治责任”。
直到今天,宫晶堃还是会时常给别人讲起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2007年,来自非洲刚果(金)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商讨进口中国水电机组的项目。其间,刚果(金)方面指名要求购买哈电集团的水电机组。原来,在此之前,哈电集团承建过一座被刚果(金)人称为“毛泽东电站”的水电站。刚果内战爆发后,该电站的工人全部撤离,一年多之后当人们回到这座长久无人值守的电站时,发现机组运转一切正常。从此,“哈电制造”这个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品牌在刚果(金)人心目中成了质量可靠、值得信赖的代名词。
“哈电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哈电。”宫晶堃说,哈电人正是通过秉持着这种为祖国负责的“政治责任”。正是因为秉持着这份“政治责任”,在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哈电集团出口签约额逆势而上突破100亿元。宫晶堃告诉记者,这一年,哈电集团不仅在印度连下四城,还首开南美成套设备市场、拿下了全球首个15万千瓦单缸汽轮机合同、签订了巴基斯坦首座联合循环电站总承包合同。
在宫晶堃看来,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既要保持能源供应的增长,又需求物美价廉的产品,哈电集团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在境外市场要由配角变为主角。能够安博在线客服地打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并非仅靠价格因素,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电站设备价格不能高,产品技术标准却并不低。这得益于宫晶堃担任企业掌舵人后,哈电集团所确立的“中国最好、世界一流、成为装备制造业受推崇的世界知名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宫晶堃一直十分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在哈电集团科学发展的同时,也让广大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使职工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作为唯一一户总部设在哈尔滨的中央企业,哈电集团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打造龙江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地方企业配套,为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就业安置、社会稳定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宫晶堃还带领哈电集团做了大量社会公益方面工作。“十一五”期间,哈电集团国内、国际公益捐款共计1460余万元。
作为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宫晶堃在抓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服务中心促发展,坚持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提高选人用人满意度、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推进中心工作、促进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打造了中央企业的党建品牌。
宫晶堃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主持制定了《哈电集团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了以“理念识别系统(MI)、视觉识别系统(VI)、行为识别系统(BI)”为核心内容的“动力航母”文化基本框架,明确了哈电集团在“标识、愿景、使命、宗旨、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七个方面统一,并全面导入实施,增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凝聚力和社会价值。成功举办了两届职工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加快了哈电集团企业文化整合的工作进度,让“融入哈电,精彩人生”成为每个职工的诉求。
现在,宫晶堃正带领着哈电集团这艘动力航母平稳前行,他们承载的依旧是哈电人60余年未变的“为世界提供动力,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梦想——这话语依旧豪迈,这底气依旧十足。
或许前路波涛汹涌,或许前路惊涛骇浪,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没有什么能够挡住哈电人前行的脚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只要有梦想,有实干,有拼搏,有不懈,豪迈梦想的阳光最终也必将照进现实,荣耀世界。
(原文刊载于2013年5月20日《工人日报》 通讯员:沈朝辉 记者:张世光)